文/張喻硯、黃家儀
2025/10/18
苗栗縣立致民國民中學
週六來到致民國中,秋日的陽光柔和灑進教室,同學們正準備迎接他們的第一堂假日好本領課程。致民國中曾在110學年度申請計畫,但後續因招生不易而暫停辦理,如今於114學年度克服挑戰,選擇再度出發。
本學年度的好本領課程為美容課程,內容涵蓋美甲及美容兩部分。授課教師以細膩且充滿親和力的方式,帶領學生認識美甲的基本概念,並特別規劃將亞洲及TNA證照的實務技巧融入其中,讓孩子們在初學階段便能打下紮實的基礎,未來若選擇進修或投入相關產業,也能順利銜接、靈活運用。
課堂上,學生們聚精會神地完成指甲彩繪紙圖練習,愛心與圓點在紙上綻放成一幅幅獨特的創作,從色彩搭配、筆觸練習到圖樣設計,每一筆都展現了專注與創意,也展現出專屬於他們的美感與個性。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技藝教育不僅是學習一項手藝,更是培養專注與美感的過程。「創造的喜悅,勝過擁有的滿足」,相信這份從指尖延伸出的創意與堅持,將成為他們邁向未來的力量,也讓我們看見每一堂課,都是築夢的起點。
–
同時另一邊的我們來到的花蓮地區,113學年度邀請了花蓮高工進行試辦。114學年度,國中也拓展至請花蓮地區,邀請鄰近花蓮市區的3所國中及1所高職進行試辦,我們於本周,來到地處東部海岸平原與山區之間的花蓮,跟著我們的腳路,一起來看看東部岸線孩子們的故事!
花蓮縣立國風國民中學
國風國中位於花蓮市區,學校開設了「美容美髮班」,今天正是課程的第一天。老師先以簡單的方式介紹各種工具與設備的用途,便帶著孩子們進行實際操作。課程從最基礎的洗護練習開始,學生們分組練習為同學包頭巾。雖然動作還有些生疏,但大家都認真觀察老師的示範,並一步步依照步驟完成。
美容相關課程中,男同學的參與通常較少,不過這次班上有兩位男同學加入。操作過程中,其中一位男同學與我們分享,他的夢想是未來到高雄開設自己的工作室,讓人十分驚喜。在開課的第一天就展現出明確的學習目標與方向,令人深受感動,我們也衷心祝福他能實現理想。
老師在一旁細心指導,適時提醒操作時需要注意的細節。過程中因為一些小插曲,課堂上不時傳出笑聲,讓原本緊張的氣氛變得輕鬆愉快,也讓孩子們更自在地投入學習。
技藝老師也分享,希望透過這門課程,結合美業中的多項技能,讓學生在探索興趣的同時,逐步培養專業能力,並開拓更多未來發展的可能性。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花蓮縣立化仁國民中學
下午,我們來到位於花蓮縣吉安鄉的化仁國中。吉安鄉地處花蓮平原與海岸交界,聚居著阿美族、閩南人與客家人等多元族群,展現出「文化共存、融合共榮」的風貌:漢族傳統習俗、客家節慶、原住民族文化與現代生活方式在此交織,形塑出豐富的地方特色。
化仁國中開設的課程為「時尚造型&光影戲劇」,由「Padawdaway 持光者光影劇團」的高韻軒老師指導。高老師同時任教於花蓮壽豐鄉的水璉國小,而化仁國中有部分學生正是從水璉國小畢業。學校師長期盼透過這門課程,讓孩子們延續對家鄉文化的學習,不忘自身土地的故事,進而傳承並推廣逐漸流失的在地文化。因此,不僅化仁國中的學生,凡是畢業於水璉國小或鄰近學校的孩子,都能在假日齊聚化仁國中的體育館,共同參與這項課程。
師長介紹說:「光影戲是一種以光與影說故事的藝術,融合了電影語言、舞蹈與動畫分鏡。演員甚至以全身肢體投影表演,讓觀眾彷彿親臨一場由影子主演的電影。它不同於傳統皮影戲,而是結合了光影藝術、電影敘事與當代劇場科技的跨界創作。」
走進幕後,我們看見每位學生分工合作,專注地聽從老師指令,運用道具配合說書人的旁白,引導劇情推進。當天他們正進行《光來自山的背面——奇萊平原三部曲》的彩排,作品以阿美族的「三股編」為象徵,串連起奇萊平原的歷史創傷與神話記憶,包括「1878年達固湖灣事件」、「七腳川事件」以及「巨人阿里嘎蓋」的傳說(源自荷蘭東印度公司在東部淘金的歷史)。整齣劇透過當代原住民族青少年的視角回望過去,重新編織族群的記憶,尋找祖靈的聲音。
透過這樣的學習與表演,孩子們不僅記得自己血液中的歷史,也讓我們看見文化傳承的力量——那不只是故事的延續,更是技藝與精神的傳遞。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2025/10/19
花蓮縣立花崗國民中學
週日返程前,我們來到此次訪視行程的最後一所學校——花崗國中。學校開設的課程是「木工班」。校長與主任滿懷熱情地向我們介紹授課老師林建耀老師,他原本就是學校的多元課程教師,長期在校內教授木工相關課程。這次因應基金會的邀請參與「一身好本領」計畫,學校便決定開設木工班,讓更多學生有機會動手實作、培養技藝。
許多原本在學業上較為辛苦的孩子,透過木工課程重新找回自信,在手作過程中發現興趣,也學會將所學應用於生活中,親手製作各種家具與小物。透過創作,他們不僅開拓了自己的手作天地,也在完成作品的瞬間獲得滿滿的成就感。
校長特別向我們介紹學校辦公室裡的一張六角木桌,這正是孩子們在林老師指導下,親手切割、打磨、組裝完成的作品。桌子前面貼上每位參與學生的名字,象徵著他們的努力與成果。校長笑著說,孩子們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擺放在校園中,總是興奮又驕傲,這份被肯定的感覺,也讓他們更願意投入學習。師長們希望未來能在校內更多角落展示學生的木工作品,不僅作為裝置藝術,更成為他們成長與學習的見證。
在始業式上,校長與執行長也特別勉勵參與課程的學生,希望他們能透過這些技藝課程,學習傳統手作精神,培養設計與創作能力,並在過程中找到自我、建立自信,讓學習成為改變人生的重要起點。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這趟花蓮地區技藝課程的訪視旅程,讓我們深刻感受到每一所學校在地文化與教育能量的交織。無論是藝術創作還是實作技藝,孩子們都在課堂中展現出專注、創意與成長的光芒。
每一位老師的投入與堅持,讓技藝教育不只是學習一項技能,更是引導孩子探索自我、連結土地與文化的重要途徑。這些課程讓學生看見自己的潛能,也讓我們看見教育的力量——當孩子能在動手實作中找到成就感,學習便不再只是書本上的知識,而是一場關於自信與夢想的旅程。